張亞中
  在APEC期間,習近平與蕭萬長見面了。在這場行禮如儀的習蕭會上,雙方重申“九二共識”,與“一國兩制”相關的話語並沒有出現。隨之而來的是張志軍與王鬱琦的會面,但臺北將這場見面定位在“非正式的茶敘見面”。
  不同於以往兩岸高層見面總會觸動新聞媒體的期待與神經,這次習蕭會與張王會卻是既無驚也無喜,既無風雨也無暖陽。習近平以“堅定信心、增進互信、相互尊重、良性互動”十六個字來期許兩岸關係持久健康發展。筆者以為,這十六個字背後蘊含的深意其實是,兩岸關係目前發展的信心已遭侵蝕,互信已經動搖,彼此尊重不夠,互動已有非良性的趨勢。
  回顧去年在印尼APEC會上的習蕭會,雙方還充滿信心,談到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。但是經過今年3月“太陽花運動”、“服貿協議卡關”,“習馬會”破局,北京開始重拾“一國兩制”論述,臺北方面希望大陸實行“民主憲政”,以及“讓香港人民先民主起來”的言論,被大陸視為是“說三道四”後,兩岸關係長期存在的政治歧異,終於浮現出水面。被之前“經熱”阻擋的冷風,終於撲面而來。簡單地說,經歷了兩岸關係的春暖花開,一個冷颼颼的秋天已經來臨。
  APEC習蕭會雖然再度重申“九二共識”,但是今日重提的“九二共識”已不再是兩岸關係乘風破浪的馬達,而是逆水行舟的伐漿。從2008年以來,雙方都滿足於“先經後政”,認為經濟是政治的基礎,但最後的結果卻是“只經不政”。
  北京將“九二共識”視同“反對台獨”,但是臺北卻將“九二共識”與“一中各表”聯結,再以“不統、不獨”為補助詞。在兩岸經濟利益關係的驅使下,北京也沒有充分地認識到,在認同問題上臺灣與大陸已經越來越遠,兩岸經貿交流獲利的卻多是臺灣財團。此外,大陸對台的經貿讓利,卻被臺灣一些年輕人認為是“造成臺灣對大陸經濟依賴,企圖扼住臺灣咽喉”的工具。今年“太陽花運動”顯示出兩岸關係本質是多麼脆弱,沒有政治互信的兩岸關係,只要一絲寒風就感冒;缺少認同的兩岸關係,其實禁不起一點點的折騰。
  在我看來,兩岸關係已經進入秋天。這個秋天不是一個固守元氣的秋天,而是一個可能動傷元氣的時節,如果再不小心警惕,兩岸的履霜堅冰都有可能出現。
  進入兩岸秋天的國民黨,體質能否抵擋寒風是一個問題。今年底的“九合一選舉”如果受挫,特別是臺北或臺中如果均敗北,作為黨主席的馬英九,可能會被迫辭去主席職務。體質越來越虛弱的國民黨會如何看待及處理兩岸關係,將成為國民黨未來一年的必要功課。選擇加強兩岸政治關係,還是繼續止步不前,甚而退縮,考驗著國民黨的智慧和能力。
  筆者以為,兩岸最核心的關鍵詞應是“認同”,它才是兩岸關係的陽光,只有兩岸有了重疊認同,彼此才能有真正的互信,兩岸關係也才能大步平穩前進。因此,兩岸應把問題的解決放在和平發展期內,找到共識與實踐。亡羊補牢或許為時不晚,現階段如何謹慎行船,多給對方一些溫暖,對於已進入秋天的兩岸反而顯得格外重要。▲(作者是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、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l24flds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